79年总参谋长一职变动,聂帅推荐杨成武,邓小平:他不是最合适的
-
前言1979年,总参谋长这个关键职位需要换人,聂荣臻帅气果断,直接推荐了杨成武。然而,邓小平听完却只说了一句:“他不是最合适的。”这短短的一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掀起了无数涟漪。为什么聂帅力推的杨成武,会被邓小平否定?杨成武上将总参谋长的人选背后,又牵动了哪些复杂的考量?这场关于“合适与否”的较量,注定不简单。毛主席:天上、地下都交给你了1967年7月14日,毛主席乘坐专列从北京出发,开始了对大江南北的视察,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陪同,并让他全程负责警卫工作和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联络工作。毛主席和杨成武在一起此次出行,杨成武对毛主席的保卫,从天上、地下、水面都作了周密安排:“在天上,杨成武特意调了四架伊尔-18,两架子爵,两架伊尔14飞机,另有四架“米8”飞短途;在地下,有前驱、主车、后卫三列火车;在水面。杨成武从东海舰队,调了一艘护卫舰前往武汉,还准备了几艘快艇。”从杨成武的部署上看,真正做到了毛主席要求的那句“天上、地下都交给你了”的话,而且还多了一个水面。在专列上,杨成武所住的车厢与毛主席的车厢,仅仅隔着一道门。而在结构上却是完全相同,都是分为卧室、办公室和客厅,可见规格之高。在随行人员上,杨成武特意叫来了毛主席点名要带的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一行人来到武汉后,正赶上天气炎热。毛主席多次提出,想要到长江里游泳。为了毛主席的安全,杨成武谨记着周恩来总理要大家注意保密,不要随便暴露身份的嘱咐。便用这个理由,建议毛主席在晚些时候,再去游长江。杨成武、刘少奇、周恩来、毛主席在一起7月21日,毛主席在杨成武的陪同下,来到上海,住进了上海的虹桥宾馆。在虹桥宾馆里,毛主席对杨成武说:“成武,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你准备一下,回北京参加建军节的招待会。”听了毛主席的话,杨成武想到了临出来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的交代,要他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的安全,心里不大愿意回北京。想到此,杨成武向毛主席袒露了他心中的想法。毛主席听后,对他说:“一定要参加,你是代总长嘛,不参加不好!”在问到邀请哪些人参加的时候,毛主席表示所有的老帅都要请来。毛主席扳着手指,列数了老帅们的名字:“朱老总是总司令,叶剑英的功劳不能忘,陈毅是个好同志,聂荣臻是个厚道人……”杨成武(右二)护卫毛主席视察途中说完后,毛主席吸了几口烟,又说:“建军40周年招待会,老帅们都要参加,由杨成武致词。”杨成武连忙说:“不行,应该是老帅致辞。”毛主席摆了摆手,说:“你回去把我的意思,如实告诉总理,让总理定。”在杨成武的心里,有一些话,他想了很久,认为要对毛主席说实话,便说了出来,大意是有些人想把建军节由8月1日改为9月9日。毛主席听后十分生气,对此,毛主席对杨成武说:“这样吧,我说你记。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今年是建军40周年,建军节招待会要搞好,规模要大一些,请各位老帅都参加,由你致祝酒词。”对于致祝酒词的事情,杨成武再次向毛主席提出,还是由老帅致辞比较好,毛主席思考了一下,说:“你报告总理,由总理定吧。”说完后,毛主席想了一下,再一次嘱咐杨成武一定要告诉周总理,让所有的老帅都参加建军节招待会。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回到北京后,杨成武第一时间把毛主席的话,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9月23日,毛主席乘坐专列返回北京,结束了这次视察。1974年5月22日,杨成武来到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交谈中,周恩来总理说:“在战争年代,你杨成武是多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过血的,这一点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杨成武心里想:“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自己的恩情,那是比天还高,比海更深的!自己的那点儿微不足道的事情,周总理还记得。以后一定要为党和人民在多做一些贡献,才能对得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任。”不久后,杨成武到总参担任了第一副总参谋长,成为了总参谋长邓小平的助手,协助邓小平开展工作。邓小平在总参,杨成武了解到国外的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得十分迅速,我们国家已经落后了人家至少20年,便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加强电子对抗统一管理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杨成武指出:“苏联、美国的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已对我国雷达、通讯和导弹制导造成很大威胁。”说起电子对抗技术,就要提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电子对抗部队。对于这支包含了电子对抗和雷达部队的电子对抗部队,十分重视先进军事科学技术的邓小平,给予了大力。此时,担任炮兵副司令员的孔从洲,恰好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关于加强电子对抗部队建设的信。毛主席在信件上批示:“送小平、剑英、成武同志阅。请剑英同志找二炮孔从洲等同志商议几次为盼。”接到毛主席转来的批件后,杨成武又依据邓小平和叶剑英元帅的指示,把毛主席的批示精神,向总参通信兵部领导进行了传达,并让他们尽快把关于加强电子对抗部队建设的报告起草出来。左起:杨成武,陈赓,徐肖冰,陈锡联,康克清后来,杨成武又和陈锡联、王诤一起,找了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谈话,共同研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叶剑英元帅经反复研究,归纳了几条意见,交由杨成武起草报告,再以总参的名义呈报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请求中央军委作最后定夺。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决定把雷达工作由兼管改为专门管理。随后,杨成武和叶剑英再次对电子对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以叶剑英个人的名义,向毛主席呈递了《关于加强电子对抗工作的报告》,邓小平看到该报告后,很快作了批示,并报到毛主席那里。接到报告后,毛主席非常重视,特意在报告上批示:很好,退剑英同志。有了毛主席的批准,邓小平的支持,杨成武心里有了底气,工作干起来越发顺利了。邓小平对杨成武的支持不是第一次,早在1965年罗瑞卿辞去军委总参谋长的时候,邓小平便向毛主席提议,由杨成武来接替总参谋长的职务。对此,毛主席也表示同意。毛主席在看表演后来,在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叶剑英等几位老帅开会的时候,最终决定让杨成武当代总参谋长。那时候,杨成武还谦虚地说:“我的能力还不够强,难以胜任。最好由叶帅兼任总长,我给叶帅当助手。”对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坚定地说:“就这样决定了,主席都已经同意,这个决定不变了。” 就这样,杨成武担任了总参的代总参谋长。从那时候起,杨成武便对电子对抗十分重视。邓小平:你还能工作20年1977年6月,中央军委特意召开关于电子对抗和电子雷达的工作会议。9月,在邓小平的批准下,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电子对抗雷达学院,专门研究电子对抗和雷达技术,为新中国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杨成武和邓小平在一起这一时期,邓小平担任总参党委第一书记,杨成武是第二书记。在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却谦虚地说:“成武同志是咱们的班长,我只是挂名而已。”对于邓小平的讲话,杨成武心里明白,作为邓小平的助手,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力协助邓小平做好总参谋部的各项工作,尽快让总参谋部的各项建设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对此,杨成武在总参谋部多次说:“参谋、参谋,就是要参与谋略;总参、总参,就是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不久后,邓小平决定要对军队进行整顿。杨成武便按照邓小平“军队要整顿”的精神,开始在总参内部实行整顿,接着向全军开始推广,切实纠正了一些部队领导班子“软、懒、散”的问题和部队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肿、散、骄、奢、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邓小平在军队建设的问题上,杨成武仔细学习了大量邓小平对军队建设的相关论述,并用于实践。对于学习成果,他说:“邓小平冷静地观察和科学分析新时期世界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适时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当代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过去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建设的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杨成武把邓小平的军队建设思想,作为总参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后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工作指示,杨成武狠抓有关的落实情况,使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12月,在一次与杨成武的谈话中,邓小平对杨成武的历史功绩和现实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当着叶剑英、聂荣臻两位军委副主席的面,对杨成武说:“你还年轻,身体又好,最少还能工作20年。”接着,邓小平又说:“在‘三杨’中,你是最能打仗的。今后,我主抓经济,你主抓军事。现在,中央就要用一下你杨成武的大名,你去兼任福州军区的司令员,这样对台湾和对美国,都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杨成武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杨成武深深地知道,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比,简直不堪一提。对于国家的需要,邓小平的信任,杨成武没有二话,立即上任。在上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后,杨成武仍然担任着总参党委的第二书记,需要经常在北京和福州之间来往奔波。在这一段忙碌的日子里,杨成武依然抽时间回忆了自己的所有往事,并把它整理成文字,创作出百万字的《杨成武回忆录》。另外,还整理了两卷《杨成武军事文选》。对于能抽出时间这件事,杨成武幽默地说:“我去东南沿海之后,美国和台湾当局对我的“宽容”,也算是帮了我的忙,给了我一些时间,让我能够回忆过去,潜心于创作……”1979年,身兼数职的邓小平,工作越来越忙。为了减轻负担,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邓小平决定辞去总参谋长的职位。邓小平和聂荣臻在一起邓小平辞职后,这么一个重要的职位,由谁来接任最为合适,成为邓小平要考虑的一件大事。很自然地,这个推荐工作,落到了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的头上。由于聂荣臻元帅对军队比较熟悉,由他来推荐,邓小平很放心。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聂荣臻想到了杨成武。毕竟,杨成武的履历就摆在那儿:在长征时期,杨成武便在毛主席的指令下临危受命,为红军开路。在茫茫草地上,杨成武不顾己危,一步一步在泥水中前行,并给后面的部队做好标记,才使部队顺利走出了草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杨成武在晋察冀边区,为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军的战略反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率部在张家口战役中,歼灭敌人6万5千多人;在石家庄战役中,歼敌2万4千多人,被朱老总称之为“夺取大城市的创例”,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通令嘉奖。后来,杨成武又担任了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解放了集宁、包头等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太原战役中,杨成武也胜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战斗任务。右一为杨成武,右二为聂荣臻建国后,杨成武担任了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以及司令员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成武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入朝参战。在仓促接防之下,仍然率领二十兵团以十分劣势的装备,阻挡了以坦克为支撑,步、坦、空、炮协同的美军进攻,取得了文登川之战的胜利。此战,第六十七军在三天的时间里,歼灭敌人1万7千多人,重创了美军第七师,创造了朝鲜战场单月歼敌的最高纪录。回国后,杨成武参与组织了毛主席对美蒋的重要战略攻势——炮击金门。更为重要的是,在1965年,杨成武获得了毛主席认可,担任过代总参谋长;后来在邓小平担任参谋长的时候,杨成武也是第一副总参谋长,还当过总参谋部的第二党委书记。另外,他的年龄还不太大。这些经历和不朽的成绩,都让杨成武在此次工作变动中,成为一个热门人选。后来,在开会讨论的时候,邓小平认为杨成武虽然工作出色,也比较坚持原则。但是,在团结同志方面讲,杨成武做得还不是十分到位。所以,在邓小平心目中,杨成武还不能成为最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三杨: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最终,邓小平提出了在团结同志方面,有独到见解的杨得志将军。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由杨得志将军出任总参谋长,是众望所归。事实证明:邓小平在识人方面是非常独到的。在担任总参谋长一职期间,杨得志将军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使部队正规化建设速度加快了许多。1980年1月,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开始进行调整,杨成武、张才千、李达不再担任副总参谋长,张震、刘华清任职副总参谋长。此次调整后,杨成武卸任了副总参谋长,但仍然继续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而张才千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司令员,李达担任了军委顾问。1983年,在聂荣臻的举荐下,杨成武成功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期间,杨成武积极推进国家在文史资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的文史资料保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杨成武与聂荣臻元帅在交谈1992年5月,聂荣臻元帅的病情越来越重,杨成武知道后,心里十分不安,多次询问聂荣臻元帅的病情。14日,聂帅去世,杨成武心里非常难过,立即带着全家前往吊唁。在见到聂帅的时候,杨成武忍不住哭出了声音,他说:“聂帅是我一生中,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身经百战的不朽功勋;不会忘记他呕心沥血的卓越贡献;不会忘记他对我的关怀、培养、勉励和批评;不会忘记61年来他给我的谆谆教诲!”在杨成武的心中,毛主席和邓小平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毛主席的伟大,是首屈一指的,邓小平也是这样。对于这两位世界级的伟人,杨成武说过这样的话:“毛主席最伟大的业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盖世之功,无与伦比。邓小平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闭关锁国的三座大山,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中兴之功,永留青史。”杨成武晚年2004年2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杨成武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杨成武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去世,是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党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国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军队失去了一位好将领。杨成武将军崇高的品德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